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症状 > D > 打嗝
编号:13617129
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48例临床观察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7年3月26日 《健康周刊》 201712
     【摘 要】目的:观察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。方法:采用针刺进行治疗。结果:48例患者中,临床痊愈36例,占75%;显效10例,占20.8%;无效2例,占4.2%,总有效率95.8%。体会: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有明显的疗效,且疗效稳定,疗程短,副作用较小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针刺;顽固性;呃逆

    1 前言:

    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,以气逆上冲,喉间呃呃连声,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。中医认为多因外感风寒刺激,情志不遂,饮食不节,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中焦气机紊乱,胃气上逆而形成。而顽固性呃逆指患者呃逆持续时间较长,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症状较重,可昼夜发作,或间歇发作,时间可持续数日至数月,且经中药、西药治疗不能缓解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,运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呃逆,取得良好效果,现报告如下。

    2 一般资料

    48例患者,其中门诊患者30例,住院18例;男性40例,女性8例;年龄最大者65岁,最小者18岁;企事业干部、工人35例,农民13例;病程最长者一年,最短者15天。

    3 病因病机

    呃逆发病多由饮食不节、情志不遂、正气亏虚等因素所致。胃气不和,导致胃气不降,气逆于上,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,膈间气机不利,气逆上冲于咽喉,出现喉间呃呃连声,不能自制。究其原因,本病病位在膈,病变关键脏腑在胃,但通常与肺、肝、肾、脾等脏腑关系密切。

    4 治疗方法

    治疗原则:理气和胃、降逆平呃。

    4.1取穴

    主穴:内关(双)、中脘、天枢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膈俞(双)。

    配穴:天突、膻中、太冲(双)、梁丘(双)。

    4.2操作方法

    针刺上述穴位后,采用捻转和提插相结合的手法,根据“实则泻之,虚者补之”的原则,实证用泻法,虚证用补法。得气后,留针25分钟,中间再行一次手法,每日一次,7天为一疗程。病人体质强壮的,可配以电针辅助治疗,将电针治疗仪的两根电极通过导线分别连在相距较远的两个穴位上,采用连续波,频率120次/分钟,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。

    4.3随症加减

    脾胃虚寒者,加灸中脘、神阙;肝郁气滞者,加针刺合谷、肝俞;痰湿凝聚者,加针刺丰隆、脾俞。

    5 疗效标准及效果

    5.1疗效标准

    痊愈:症状完全消失,随访一月内无复发;显效:呃逆次数明显减少,对工作、生活影响度较小;无效: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,症状无改善。

    5.2治疗结果

    在48例患者中,经过1-3疗程治疗后,痊愈36例,占75%;显效10例,占20.8%;无效2例,占4.2%。总有效率95.8%。

    6 典型案例

    李某某,男,45岁,政府机关干部,平时工作压力大,经常加班,脾气较为暴躁,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打嗝,呃声低沉,生气时打嗝频率明显加快,说话和睡觉时有所缓解,时常伴有嗳气,胸胁时不时有胀痛感,舌质红而少苔,脉弦而有力。曾服五磨汤、木香顺气丸等药物治疗和点穴按压治疗效果不佳。来诊时,经辨证分析认为,该病人属肝气横逆导致胃失和降,治疗采用疏肝理气,调理胃气为原则,选用太冲、膈俞、足三里、内关、中脘、天枢等穴,采用毫针刺法,行大幅度捻转泻法,得气后,留针25分钟。针刺两次后,症状明显缓解,只是在进食稍多时,发作比较频繁,第三次就诊时在原用穴的基础上,增加脾俞、胃俞等穴,同时嘱患者注意调畅情志,避免不良情绪刺激。一个疗程后,患者症状消失,随访半年内没有复发。

    7 体会

    呃逆当属临床常见病,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失和,上逆动膈而成。轻者不需治疗即愈,重者持续数日或数月,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。《黄帝内经》称之为“哕”,认为是中、上二焦病变所致,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先。现代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病机理为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,自我调节功能失调,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间歇性或不间断地收缩运动所致,治疗以调整神经紊乱,解除膈肌刺激为要。在临床治疗中,多采用主穴、配穴并用。中脘是胃的募却,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,两者并用可调理胃气,降逆和中;内关、膻中可以宽胸理气,解郁除烦;天突、膈俞配合可缓解膈肌紧张,引气下行;太冲、攒竹配伍可平肝降逆,引热下行。诸穴相配,可調整机体功能状态,促进气血运行,经络通畅,从而达到气机调畅的目的,使病人痊愈。, 百拇医药(赵娟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疗版 > 症状 > D > 打嗝